仲山青岚 发表于 2016-12-8 15:53

泾惠渠思恋

泾惠渠思恋
      周末闲暇,独坐窗前,沐秋日高爽,望终南远黛,寓居省城多年,我没有忘记家乡的山山水水,这种对家乡的思恋并没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减少,反而愈来愈烈。昨晚夜梦还乡,土塬依稀横亘,泾水涟漪涔涔,一望无垠的玉米婆娑迎风,果木飘香。更让我思恋的是家门口的泾惠渠,正如同黄河人离不开黄河水一样,泾惠渠边长大的我也离不开泾惠渠,泾惠渠不但灌溉沃野关中,也是泾三高的母亲渠,养育一方百姓,造福沃野平原。
   说起泾惠渠,不得不先说说它的前身——郑国渠。战国末年,秦国强大于七雄。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为愚蠢的计谋之一。派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计谋暴露,秦王政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故名郑国渠,汉书记载,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末汉初,郑国渠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巨变,原来坝址也被洪水冲垮,郑国渠的灌溉面的大大缩小,加之战火连天,郑国渠几乎废弃。武帝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引泾水灌溉,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注入渭水,史称白渠,沿渠百姓至今也称泾惠渠为白渠。白渠的建成灌溉了泾阳、三原和高陵一带的大片土地,改善了土肥条件,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直到现在陕西人说关中的白菜心就是泾三高。当时有一首歌谣广为传送: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白渠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维护,直到清乾隆年间也发挥着重大的灌溉作用,只是灌溉面积缩小了不少,因为引水大坝屡次被洪水冲毁,到了清末,白渠的水源仅限于谷口泉水,最大的泉水是筛珠洞,泉水清澈甘洌,现在已开发饮用。
      民国十八年年馑,是肇修泾惠渠的直接原因。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三年六撂没有收成,关中百姓拖家带口逃荒要饭,更有卖儿卖女,甚至扔掉自己的亲生女儿而留下儿子,也有用担子挑着家具、古玩到几十里以外的淳化、旬邑来换一点点粮食糊口,此情此景,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我想时候每每听到十八年馑的故事,也潸然落泪。
      杨将军虎成主政陕西期间,看到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八百里秦川饿殍遍野。杨将军邀请了他的同乡,民国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回陕主持修建泾惠渠。“打开吊耳嘴、遍地都是水”这个故事我小时候都听过,也是这个故事见证着泾惠渠修建的艰难,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故事。民国22年,当时考察修建泾惠渠的时候,李仪祉邀请了挪威水里工程师安立森一同在张家山勘测,谁知道,当地的游击队在苗家祥的指挥下,绑架了安立森,借此向民国政府要钱要枪,民国政府答应以“步枪五百枝,现洋五万,洋面一万袋,还有子弹和电台”交换,却暗地里调遣兵力以图聚歼。西安绥署派警备师二团赴县“围剿”,苗家祥的游击队经不起民国部队的围剿,其本人也战死,解放后被评为烈士。据说苗家祥曾经在社树堡用铡刀铡死了几个催老百姓公粮的民国政府人员,所以,时至今日,也流传着“提起交公粮,想起苗家祥”的故事。安立森本人我听到的是他被山上放羊的小孩从被困的山洞救了出来。
      民国年间,修建泾惠渠的时候,民国政府造不出自己的水泥,修建的大坝所使用的水泥旅居美国檀香山华人捐献的水泥,所以大坝也称之为檀香山大坝。当时为了修建泾惠渠也动员了南洋东洋的不少华人捐款捐物,尤其是朱子桥先生,更是解囊相助,泾惠渠主干渠上第一座大桥所使用的水泥就是当时朱先生从南洋运来的,这座桥杨虎成亲自命名为朱子桥,并刻石于桥栏中间,历经80余年风雨,这座外国水泥铸就的朱子桥依旧横亘在泾惠渠总干渠上。每次回家,我都路过朱子桥,看看沧桑的古桥,缅怀历史,不忘先烈。
      泾惠渠修成以后,灌溉着泾三高,自此旱涝保收,老百姓视李仪祉为水龙王,李仪祉先生不仅仅修建了泾惠渠,也修建的渭惠渠等八条水利工程,史称“关中八惠”。当初在泾阳味泾书院求学的时候,李仪祉和于右任都是关中大儒刘古寓老夫子的学生。李仪祉天不假年,操劳水利,积劳成疾,民国26年(1938)年不幸去世,享年57岁。李仪祉先生留下遗言,将他葬在泾惠渠边,他要看着泾惠渠从他的身边流淌,李仪祉陵园坐北朝南,在泾惠渠第一个大闸——两仪闸之侧(也成分水闸),墓茔风水头枕西凤山,脚蹬泾惠渠。他的老同学于右任撰联刻于门前“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归水竹居”。于右任晚年在台,依旧思念泾惠渠和李仪祉先生,我全文收录于右任纪念李仪祉的文章如下,以飨读者。
       “泾阳味泾书院为西北开风气之最早者,蒲城李仪祉三原茹怀西与余同肄业其中,一日步行偕往三原,其时天旱连年,怀西曰要人工造雨,李祉曰兴修水利可也。此后余主持商周中学,约仪祉为之助。嗣仪祉被选送于北京大学,及余在上海办报,仪祉赴德留学习水利以救国,其志不移。在德国每函余说明德国学校之情形,并劝余及时求学,谓中国之前途,非有真实学问不能负荷,要富强中国,先要充实自己云云。及仪祉毕业回国,从事教育,成就甚大,其所设计八惠工程,泾渭两渠先成,关中灌溉受其益者十余县。对黄河长江淮河计划初步完成,而仪祉病;其时,抗战军兴,余报国无术,始悟故人当时殷殷规劝之厚意。某年余归里,行经泾惠渠上,亲见父老子弟歌颂功德,视若神明,距当日茹李二公言志之地,不数里也。
      仪祉今已成现代之水利大师,而余白首无成,对祖国之建设,一筹莫展,学不负人,人自娱之,每一回忆有余哀矣。
      现代学术公开,交通亦便,人之知门径也甚易;旧日求学之困难,或有志而无其时,有时而无其地,有地而无其师,有师而无其资。如仪祉者,其困难重重突破,实自力为之。仪祉治学之专,用思之精,而更富爱国救世之勇往精神,使天假之年,则其对新中国之建设,必有更伟大之贡献也。执笔至此,为之枉然!”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篇于右任先生写于60多年前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李仪祉先生的尊敬和对祖国的热爱,并且谦虚的自责自已“白首无成”,更是劝人求学,激励晚生的好文章,时至今日,我们读来,拳拳赤心,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紫晴 发表于 2016-12-9 20:50

很佩服能写字的人,我都静不下心。

小白熊玫朵 发表于 2016-12-11 13:54

我来欣赏不太理解

仲山青岚 发表于 2016-12-13 15:00

紫晴 发表于 2016-12-9 20:50
很佩服能写字的人,我都静不下心。

也向老师您学习。

小乖 发表于 2016-12-15 19:12

赞!好文笔

小乖 发表于 2016-12-15 19:13

泾惠渠陕西的吗?我知识太贫乏

仲山青岚 发表于 2016-12-16 14:59

是的,在陕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泾惠渠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