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猪哥不靓 于 2013-11-5 22:52 编辑
转发自己一篇内网的学习笔记: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熟悉了解古典诗词的格律,能让我们在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更深入的理解作品艺术的无穷魅力。
纵观华夏历久弥新的传世不朽文学作品,撇开无数璀璨夺目、传唱千古的诗词本身不说,单就其它文学形式而言,没有哪一部作品当中缺少的有诗词。四大名著经典之首的《红楼梦》,更是使用了大量的诗词贯穿于整个篇幅。如判词、引言、联句、对诗、甚至谜语等,都为这部文学作品起到了高度的浓缩概括、情节伏笔、跌宕蜒转的承接作用,让这部经典巨著锦上添花弥散了灿烂的光环。以致成为当今诸多红学研究者孜孜不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课题。
说到古典诗词,这实在是个大题目,要表述详细清楚的话,从古代诗歌的发展、诗词格律平仄押韵、对仗、今音古韵、现行普通话标准的新韵、意境的起转承接、诗词鉴赏~~等等,那非得一本书的篇幅不可。本人是在拜论坛美女加才女--郁晴为师后,在分局老油条、一枕清霜等方家的鼓励下,根据以前的微薄基础再从头学起,才起步蹒跚一路跌跌撞撞踏入古典诗词的大门。所以不敢轻易妄谈这么大的一个课题,只能就自己的所学写一点心得体会,也算是给郁晴老师提交的一个答辩论文吧~
闲话少叙、班门弄斧归正传:
作诗要先懂得押韵,这个一般人都晓得,比如:
《书愤》---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里,我们很容易看出,第一、二、四、六、八句的艰、山、关、斑、间押韵,读起来感觉十分和谐,这是我们的语感。对语音稍加分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汉语音节可分三个部分:声母、韵母和声调,这几个字,它们的韵腹都是a, 韵尾都是n,声调是阴平;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就可以押韵。
四声与平仄,现代汉语有四个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分别对应1、2、3、4声。而古代的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在古代是一个声调,即平声,没有区别;第二,古代的入声字,是一种以塞音韵收尾的字,发音短促。现代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古代属于入声字的在现代汉语里读成1、2、3、4声的都有,限于篇幅,这里不多加论述,有兴趣的可以找资料对照一下,如何分辨今音古韵的入声字,有方法的。
所谓的平仄,简单点说:“平”指的是平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也就是1、2声,“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也就是3、4声。平声比较平直,仄声是有起伏变化的,这样,平仄交替,就构成了诗歌的抑扬顿挫、长短相间的节奏,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作诗要讲究平仄,正是因为如此。
根据以上简单论述,我们现在读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律诗对比感受一下: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方能没马蹄。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交错,读起来错落有致,高低抑扬,朗朗上口。所以说,一首诗,读起来是否上口,是否有美感,与诗的平仄有很大的关系。诗的格律,最核心的精华就是平仄律。
诗的平仄和诗的节奏是密不可分的,诗中一般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我们所熟知的五言、七言字数都是奇数,因此往往最后一个音节为单独节奏单位,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样的节奏划分,正是诗律中安排平仄的基础,相邻的节奏单位之间,平仄相互交替,就形成了格律诗的基本句式。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可以看到,五言句中的第二、四、五字,七言句中的第二、四、六、七字。都处在节奏点上,决定着每个节奏单位的平仄,所以这些字在律诗中要求是最严格的,而不处在节奏点上的字就可以相对作一些调整,比如上例中的“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的“山”字,本应该为仄,可调整为平声。“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应为平,可调整成仄。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古人有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是针对七言而说的,对于五言,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而七言的第七字、五言的第五字,口诀里没有提,因为不必提,一来,那是单独的节奏点,自然要分明;二来,句末是最重要的位置,涉及到全句的平仄和押韵,是一点调整的余地也没有的,另外,这个口诀也只说了个一般情形,并非完全适用格律的所有规定,我们懂得其原理即可,具体到特定的格律中是不能遵循的,不然会形成孤平、三平调的大忌。还会使整首诗失粘。
这个是两种基本句式组成的律诗的一联,如果全诗每联都使用这两种基本句式,那就显得过于单一,所以,还需要再出一联与其交替使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每个节奏点平仄完全相间,不可能会有其他句式,那么要作变通,因为句末一字为单独节奏点,所以将其与前一个节奏点合并,平仄相同,同时使前一节奏单元第一字的平仄与两者相反,这样,句式便达到了一种新的制约与平衡。接前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候,诗句中还会有以句中的一个音节为单独节奏的,这个情况都出现在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五字。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节奏点上依然平仄交错。
这种两联平仄格式的句子,称为律句,把两联律句组合的搭配,就形成了格律诗的基本格式。
实际上律句不限于五言七言,因为律句的精神就是节奏点上平仄交错,所以对于三言句,律句可以是“平平-仄”、“仄仄-平”,四言律句可以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六言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以此类推等等,词则不然,一首词中,其句子长短不一,用律句的特点分析词句的节奏,就容易多了,如果把律诗弄清楚,词就基本懂得差不多了。但是,词中的平仄于诗要更复杂一些,因为词是按照曲谱歌唱,有些平仄就必须与曲调相和谐,有些不在节奏点上的字,也并非可平可仄。有兴趣者,再深入一下,创作的时候按照相应词牌的词谱、格律要求填写就成。当然,作诗填词,首先都离不开自己对这种文艺形式的喜爱,大量的阅读前人优秀作品和一定的文字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里,就不再对词作相关的阐释,重点回到绝句、律诗的问题上来。
律诗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是对仗。说起对仗,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的对联,就是对仗。对仗给人一种句式的整齐美,细细玩味,趣味无穷,对仗也是展示作者才华和文笔的方式,所以从古至今,对联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智力游戏。
对仗的主要要求有两点:一是同类词相对,二是句式结构相同。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对落日,是名词短语相对,浮修饰云、落修饰日;都是偏正结构。游子对故人,也是名词短语相对,结构相同,游修饰子、故修饰人。意对情,是名词相对。而“游子意”和“故人情”又形成同样的偏正结构。
格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颔联是标准的工对,
“庄生”对“望帝”是人名对人名(庄生,庄子;望帝,指的是传说中的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婉)。“晓梦”对“春心”都是思想感情类的偏正短语,晓对春,又都是时间词,迷对托,动词对动词。“蝴蝶”对“杜鹃”,都是动物类。颈联“沧海”对“蓝田”是借对,“月明”对“日暖”,名词加形容词的动宾结构,珠对玉,都是名词,“有泪”对“生烟”,都是动宾结构,相当工整。我们稍微作个留意:上面说的“对仗也是展示作者才华和文笔的方式”,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联不但对仗平仄工整,还都是使用了典故的,有兴趣者,可以查找对比一下。
最后,诗的格律,这里所说的诗,就是我们常见的律诗和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另外还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就是句数超过8句、但必须是偶数,因为排律比较少见,也不易于写作,不多讨论。
诗都是两句相对,组成一联,每一联的上下两句,分别叫出局和对句,律诗有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有两联,分别叫首联和尾联。押韵要求为:每两句押韵,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对仗要求是: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若首联对仗了,颔联也可以不对仗;绝句没有特定的对仗要求。
五言律诗有四种格式的律句组成的两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将这四种平仄律组成的两联连缀而成,或加以局部调整,就构成了五言律诗。基本格式有两种:仄起式和平起式,每种格式又都有一个变体,就是调整首句的平仄,也就是首句入韵或不入韵。
格律诗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术语“粘”和“对”,“对”指的是每一联的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这一句说了好几次了,但首句入韵式破坏了“对”的规则,既然要入韵,句末必然要押韵平声,这是没办法的,但是,句中节奏点的第二、第四字,还是保持了平仄相对的格局。所以,完全符合“对”的要求只是就首句不入韵而言。“粘”,就不那么容易看出来了,所谓“粘”,就是指五言律诗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它们的第二字,平仄相同;七言律诗就是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失粘会导致律诗上下联之间句式重复,失去交错的变化。
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音节,平仄与五言律句前面的两个音节相反,比如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前面加两个音节“平平”,就形成了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所以七言律诗的仄起式对应的就是五言律诗的平起式。同理,七言律诗的平起式对应的就是五言律诗的仄起式。
绝句的篇幅是律诗的一半,平仄律相当于截取律诗的前半部分,粘、对都与律诗相同。格式也有仄起式和平起式、分别有首句押韵和不押韵,律诗懂了,绝句问题迎刃而解。
只要遵循基本格式和不违反禁忌,就能写出合格的律诗,但是,有时候,为了内容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在某些地方进行调整,那么平仄就不可能完全符合格律,这种情形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办法弥补的,前人把不合格的情况成为“拗”,而把这种弥补的方法就是“拗救”,有“孤平拗救”、“特拗”、“联中拗救”三种方式,限于篇幅,不再多加赘述。
下面借用425房客的帖子作为切入点,班门弄斧试着解析答题,不当之处请房客先生多多包涵并不吝赐教,先行谢过了!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前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想悟真如。
浑然无趣留多少,万绿山中认卫刍。
这是林散之最杰出的的草书作品《论书一首》。
喜欢看草书,是因为觉得有一种无限的张力,自由与洒脱。但不熟悉的内容往往难得看懂。这大尺幅的作品便是。80多岁的老人用仅存的三根指头挥毫而就,成为“林散之艺术馆”的镇馆之宝。林散之诗书画三绝,枯笔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赏其字,品其诗,思其人。虔送小作,以为敬仰。
草圣原来是此翁,八旬半残仍从容。
枯草能引郭青拜,书律亦敢李杜同。
毫锋过处无一漏,耄耋来时绝三工。
迟暮犹歌朝阳曲,虚心入墨飞白中”
” ----首先,林散先生《论书一首》,我们对比前面有关律诗的基本介绍,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格式为:仄起式首句押韵。而仄起式首句押韵的格律为:()表示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符合,韵脚符合,但颔联对句“无前无人无主奴。”一句有问题,出律了。也或许是425房客先生认错了其中的某一个字,林先生的那个草书字比较难认,我持着“按照林先生诗书画三绝的功底,应该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这种怀疑的态度再仔细看了一下425房客发的图,图又小,没认全是什么字。也不好妄加推断,但按照出句和对句前后联系起来,猜测如果把“前”改成“我”,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一来平仄就符合要求了,二来也更加和出句对仗。“无我无人”比“无前无人”要通顺。前,对应的是后。对应出句“希贤希圣希今古”,再读“无前无人无主奴”,出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对句就有点别扭拗口的感觉。
另:“卫刍”一词,不懂是什么意思,其余完全标准。
再看425房客的,也是仄起式首句入韵。首联“草圣原来是此翁,八旬半残仍从容”,起句合律,但对句中的“残”、“仍”二字出律,残为第四字关键位置,“仍”字,是在第五字的位置,本来按一般规则可仄可平,但在这个格律里,就不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了”!再具体点说,就特指“五”必须要论!因为紧接着的是“平平”押韵收尾,你再来一个平音的仍字,就形成了“仍从容--平平平”三平尾的大忌!第三句“草”又出律了,第四句“敢”字出律,第五句“处”字出律,第六句“耋”、“时”两字出律,第七句“歌”字出律,第八句“心”、“墨”两字出律,这些特别是处于关键位置的字,当仄就不能平、当平就不能仄。(绝、白均为为古韵的入声字)。 另一个小问题就是:“容”是二冬韵,如果按照一东二冬通用的话,不算出韵。
再看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枯草对书律,属于借对,枯草,指的是书法的一种,书律,是诗、书的合称,基本可以对上吧,但严格的说,对句中“书、律”包含了“枯草”这种“书”的形式,属于出句、对句同一件事物,是不工的。能引--亦敢、郭青--李杜、拜--同,均可宽对;“毫锋过处无一漏,耄耋来时绝三工。”,这联主要问题出在“
毫锋”对“耄耋”上,毫锋指的是笔、笔锋、书法,且和上联中的“枯草”指的是一个意思,而“耄耋”,80以上的老人家;过处--来时、无一漏--绝三工,标准对~~~
最后,试作一首七律拙诗,送给把酱油哥彩色沙漠引进诗词大门的领路人--郁晴美女老师,结束本次的论文答辩: 七律.赠郁晴老师 芳姿雅韵慕屏前,户外初期桃蕊妍。 淡若春风飘素柳,明如秋水荡清涟。 程门解惑点繁句,文苑评疑著玉篇。 亦友亦师悬皓月,那情那谊寄长天。
彩色沙漠:你好 程门解惑点繁句,文苑评疑著玉篇。
对于这一联句,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 程门解惑点繁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点字,虽然一三五不拘,但七言的第五字,平仄一般比较固定,不宜随意机动。如若机动,最好有拗有救。我觉得用涵这类平声字会好一些。 防不胜防
防兄好!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律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地方是可平可仄的,第五字不能随意更改的情形有,这里用“点”字仄音,也是没办法,因为要和后面的“著”玉篇对仗,动词对动词。我想了一会,一时思维短路,没有想出和“著”对仗、又切合出句要表表达的意思的平音动词,比如“修”、“批”等,都不“点”;再一个,点繁句,指点评繁琐、不规范字句的意思,涵繁句,意思不通。第三、第五字不能更改的情况是在特定的情形下,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不论,写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又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第五字不论,写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就是三平尾,(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地方是可以不论的,拗救,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谢谢关注指点~ |